我當了媽媽以後看到的事

有小孩以前 常常覺得為什麼有小孩的同事都一天到晚用小孩當藉口早退

怎麼小孩常常看醫生 怎麼小孩常常學校有活動? 


現在我變成了小小孩的媽媽 才明白 這中間有好多沒有被理解的空白 。。。


從前 manager 老是要我參加什麼女性設計師團體 我老是覺得厭煩 為什麼要搞小團體? 為什麼我不能被當成一個設計師看待 而是必須要背著 ”女性設計師的頭銜“ 然後兩年前我當了媽媽了 在被工作壓迫 升遷壓力 經濟壓力 小孩照顧壓力 永遠睡不飽的極度疲倦 做不完的家事壓力之下 - 我第一次產生了那要不要就辭職算了的念頭 。。。 我到底怎麼了? 


然後 因為長期不滿公司升遷制度壓迫下 我決定加入 DEI council  (diversity, equality and inclusion), 我想用我小小的聲音 讓公司升遷制度可以更能客觀的衡量一個員工的貢獻 在其生理條件 性格條件並非主流的條件下 讓更多非白人男性的人 能被更平等的對待 然後 council 裡面的同事分享了這篇報告 給我帶來了好大的衝擊 我想跟大家分享 Women in the Workplace 2022


在我把所有家務是一項一項寫了出來 我發現我需要承擔的事情 比我先生多了兩倍 從準備小孩託兒所食物 清潔 幫小孩刷牙洗澡 洗碗 付帳單 計畫旅行 給雙方家人準備禮物 給朋友小孩準備禮物 一家的日用品 尿布購買 小孩一年四季衣物購買 家裡的維修 租客的溝通 報稅 繳學費 。。。 等等全部都落在了我身上 但是 每次在我們兩個人工作上都有衝突的時候 (如小孩學校休課 工人修水管)都是我必須妥協 請假看小孩 然後我才發現 為什麼!我的收入相對的更高 但是同時需要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 還時不時被拿去跟婆婆一個全職家庭主婦做比較 然後我終於大爆發了 憑什麼!  為什麼多數女人在升主管年紀 35上下 一個個消失了 因為35 上下 也正是事業女強人最後生小孩的 last call 辭職在家帶小孩 轉換工作跑道 變成了這些女人是否要升主管的其他選項 原因是 女人在家裡所需承擔的責任 比男人多更多 因為多數男人 對於自己的另一半事業 是不支持的態度 或是 妳可以繼續上班 但是小孩要顧 飯要煮 家裡還是得打掃 然後 女人們莫名其妙的被男女不平等給拖累了 卻渾然不知 還覺得自己為了小孩的犧牲是甜蜜的負擔 


那些受害還當理所當然的女人  從媽媽的身教 妻子的縱容與不自知 到女孩們到職場後視而不見 成就男女不平等的無限循環


Covid 之後 是否進公司變得較為彈性 我發現我不想進公司的主要原因 是如果在家 我可以邊工作邊洗衣服 邊吃午餐 邊整理小孩房間 邊視訊會議邊煮飯 相同的時間 可以完成更多‘工作’  我曾經很排斥參與任何 community outreach 的活動 總是覺得那個是有時間的人才去搞的東西 我忙著呢 然後一個同樣是小小孩的媽媽亞洲人主管跟我說 community outreach 不是為自己做 因為妳的身份 不只是一個設計師 還是一個媽媽 一個亞洲人 一個女人 你的這些身份 能夠讓那些跟妳帶著相同標籤的女孩們安全感 她們也可以不妥協的做到 


其實 我現在很想瀟灑的說 我不做了 走人! 但是內心的聲音又再吶喊 如果我能夠在爬更高 也許我可以幫助更多的人 我說的話能夠更有份量 如果你在看這篇文章 先生請把良心拿出來 多分擔一點家務事 妻子請拒絕助長男女不平等的行為 爸爸請為自己的孩子做好榜樣 媽媽請明白小孩不是你一個人的責任 主管請明白有些人需要更有彈性的工作時間 換位思考是必須常常練習的思考模式 不要成為毀掉女人前途的兇手 請幫身邊的女人發聲 每個人 都是某個女人生出來的  然後最後 小孩真的是誇張的一天到晚在生病!

Onsite/Video portfolio presentation layout

今天一大早收到一封 email 有個網友拿到 Google 面試機會 問我怎麼看不到我之前寫的東西了 (因為太忙 又不確定有沒有人看 所以前幾個月把這個 section 拿掉了 沒想到自己寫的東西能夠幫助到其他人 所以趕快給你做了一篇 希望你 Google 面試順利!)

最近 Google 難得有 industrial designer 的缺 已經幫了幾個認識的朋友看了他們的作品 希望這篇能給需要的人帶來幫助 首先一再強調的 如果你拿到了面試的機會 一定表示你/妳的作品是受到肯定的 關鍵在於 你對於每個project學到的東西是什麼 你如何 dive into the details 怎麼展現你/妳解決問題的創意 團隊合作的能力 等等 除了工作相關的技能 你這個人如何也非常重要

這邊分享一下四年前我的面試方式 與其直接進入作品 我先快速的自我介紹 (我有一隻很可愛的狗 我喜歡喝 honey greentea 我最愛白 t-shirt 等等)然後講到我靈感的來源 三個部分 (我喜歡做陶藝 讓我知道如何接受無法控制的美 我喜歡做珠寶設計 因為珠寶設計常常不用被實用性給規範住 我喜歡旅遊 因為透過旅遊 讓我學會用不同角度看一個問題) 這些看似跟工作無關 卻是可以與人產生共鳴的 畢竟除了能力 另外一部分就是 你會不會想和這個人一起工作 打個比方 如果你有看過卡通 UP 這部影片 影片開始的前五分鍾 我就已經淚流滿面了 開頭快速講述老公公的前半生 在最短的時間 讓你愛上這個角色 對於他的行為舉止 冷淡的態度 產生了同理心 當連結產生後 你對這個角色接下來的故事就更感興趣了 面試也是這個道理。 我曾經有一次 在面試過後一個人後兩天 有人問某某某如何 我的第一個反應是 你在說誰? 他接著補充到他的履歷 我才想起來我的確面試過這個人 所以大家值得想想如何在面試過後 讓大家對你仍然回味無窮

最後 archive section 也很重要 讓你有備而來 你也許會遇見一些比較龜毛的面試者 “你有沒有更多繪圖給我看啊” “你共做了多少模型啊“ ”你建模式怎麼建的啊“ 這些預備資料都是有備無患的

希望這篇有幫助到任何拿到面試機會的朋友們 加油!

(備註:最近有很多網友直接在 Linkedin 要我轉發他們的作品集 我都請他們直接透過官方job posting 直接 apply 了 不是我擺架子 或不願意幫忙 是每個 job opening 都有 dedicated recuiter. 公司太多設計師跟太多不同 team 了 我還真不知道拿了你/妳的portoflio 我要發給誰?抑或是你/妳的作品我覺得還有待加強 我也不好意思直接跟你說我不轉吧 大企業還是比較注重程序的 小公司也許還可以敲後門啦)

給我的 媽

我在Google 的直屬上司是個女生 瘦瘦小小的 但是總是充滿活力 常常在禮拜天晚上就看到她開始回公司郵件 做任何事情都是高效率 一整天帶著電腦跑來跑去 做公關呀 開會呀 1:1呀 她呢 是一個開車遇到 speed bump 也毫不猶豫 不減速直接衝過去那樣的人 這樣一個把工作當成重心的女人 當我知道她有兩個年紀不到十歲的孩子的時候 我驚訝道 "哇 妳是怎麼辦到的?“ 她略為思考了一下 告訴我 "我的老公很支持我選擇要做的事“ 是呀 她的老公在經融界上班 並非家庭主夫 但是她說 有時候他看到我忙 會幫忙煮飯打掃 所以我可以全心投入喜歡的工作裡

過了幾個月 我們聊到了女性在設計界的狀況 她突然說 ”我後來想了想 很多人都會問我怎麼辦到家庭跟工作同時兼顧 我就在想 如果我是一個男人 還會有這麼多人驚訝我可以工作家庭兩顧嗎?“ 那時真的是當頭捧喝 是呀 多少男性主管呀 他們也有家庭跟孩子 但是卻被認為是理所當然 而女人在主管階級時 先入為主的觀念即是 "她一定沒有孩子" 或 "她一定異於常人" 怎麼連我這麼一個大女人主義的人 都還是跳脫不了這種扭曲的價值觀呢?

前兩天一個公司同事 很煩惱的跟我說 因為孩子剛出生 所以老婆在考慮是否先不要工作幾年 不想錯過孩子成長的過程 想說等孩子到了上學的年紀以後 再重新開始工作 其實我當時聽了斥之以鼻 矽谷的生活消費是出了名的高 他們的房租一個月約美金四千多塊 光靠我這個同事的薪水 single income 怎麼能生存 更何況要養孩子? 同事的老婆怎麼不為自己的老公想想 為自己孩子未來的學費想想 為什麼偏要住在高消費的白人區? 為什麼不能在生活品質上稍作妥協 存下頭期款 等孩子長大了有個屬於自己的家 同事很煩惱 但是選擇尊重老婆的想法 什麼時候 養家的責任得全落在男人身上 為什麼孩子一定要是女人生命的重心? 這是我的片面想法 當然 因為我沒有孩子 所以無法了解當父母的心思 但是我想拿我的母親作為一個例子

我在美國出生 因為媽媽在 30 歲時 不顧旁人眼光 毅然決然的獨自到美國求學 那個年代 出國留學的人不多 我出生以後 爸爸把我帶回台灣 聽媽媽說 我兩歲前都是沒有媽媽在身邊的 幼時回憶就是在鄉下水溝抓魚 跟堂姐在田裡偷拔玉米 坐在阿公阿嬤鐵馬上的竹編籃子 到傳統市場混一天 把玩著蒜頭 看著阿公熟練地做春捲皮 媽媽說當時決定回台 是因為發現我認不得自己的媽媽 抓著媽媽朋友的手喊媽媽 兩歲後 媽媽才又回到我的生命裡 媽媽回台後 忙著帶合唱團 參加比賽為學校拿下金牌 有歌劇演出時又看著她沒日沒夜的練唱 我的映像很深 小時候爸爸帶我們去看媽媽歌劇演出 我看到演出結束大家的掌聲 我跟妹妹穿著連身裙連忙跑上台獻花 那個時候矇懞懂懂 可有意識以來最熟悉的感覺就是覺得自己好驕傲 我的媽媽是這樣的傑出 好多人給她掌聲呀 她的生活無比的忙 但是我們一餐都沒有餓過 媽媽總是在接我們下課後 給我們買個小吃墊肚子 然後急奔廚房做晚餐 三菜一湯 每晚餐桌上總是有一盤魚 我的媽媽雖然沒有在我成長的路上 24 小時陪伴 但是她對於自己的要求 對於達到自己最大淺能的渴望 從來沒有停過 她給我們的也許不是長時間的陪伴 但是卻在無形中以身教過於言教的給我們三姐妹生活態度的榜樣 不知不覺中 我們成為像她一樣的女人 我們家的女孩不常說 “我做不到“ ”我不會做“ 或是 ”我要嫁個有錢人過好日子” 我們學到的是 凡事靠自己 人生中最寶貴的是妳們頭腦裡的東西 媽媽總是這麼說

而我的媽媽怎麼能夠辦到? 她總是說 我最欣賞你們爸爸的一點 就是我想做什麼 他都不會阻止我 唱歌也好 留學也好 想做就去做 我的爸爸除了上班 回家也不閒 洗碗拖地洗衣服 一個家 不就是要大家分工合作組合起來的嗎? 今天的我做事情從不猶豫 (也許有時候還可以說是衝動) 也是我的媽呀給我的身教啊 我也希望現在想當植物學家 在夏威夷神農嚐百草的媽媽不要再說自己老了 想做就去做吧! 然後最後最後 女人們找個會做家事的男人 讓我們一起 衝吧~!!!

(今天突然的有感而發)

Q & A

這篇獻給承翰 第一個來催稿 還怕我不知道要寫什麼 幫我把題目都想好了的朋友 想了想 真的好久沒上來碎唸了 一半是因為真的很忙 另一半是因為到了大公司後 多少說話跟做事都得更加謹慎 因為公司制度的關係 以防止任何員工行為舉止被認為是代表公司言論 樹大招風就是如此吧 在這我就盡量在不會被告的範圍裡努力回答你的問題囉


Google 開發流程制度 : 就是一個冗長 在這裡細節就不便多說了 因為要明哲保身 只能說其實整個過程基本上也就如此 公司規模越大 廚房的主廚就越多 寶貴的時間多用於開會去了 除了自備公司產品本身的需要 市場攻略 其餘的還有根據其他競爭對手走向做出應對 


Ivy Ross 帶給公司的價值 : Ivy 在加入 Google 前是就職於時尚產業的 自己本身也做過珠寶設計 我覺得相較於其他傳統工業設計背景的領導者內 她的訴求 多了一份感性 其實我覺得較值得一提的 是在加入了 Google 團隊後 才發現 除了 Ivy Ross 她之下的中 下游主管有不少女性 尤其在我所在的 Google home 團隊裡 所有主管全是女人 當時注意到這點時真的如打了劑強心針 曾經 當我還在學校時 有個男同學對我說過 妳只會像其他女生一樣 設計粉紅色 可愛的東西 做不了什麼真的工業設計 我立馬設計了隻連老師都以為是男生做的水槍出來 也曾經 有人跟我說 因為我看起來太年輕 又是個嬌小的亞洲女生 我必須做更多來證明自己 一個禮拜後 我辭職了 去了另外一家公司 其實 這些年下來 多少因為自己的膚色 自己的長相 身高 或年紀 受了不少委屈 而我相信許多女生 甚至亞洲人跟我一樣 但是我常常見人就說的 這個工業設計產業裡 需要的就是我們女生 為什麼呢 我曾經看過一篇很有趣的研究 60%的資產在女人手中 甚至超過50% 的男性用品皆為女人所購買 或由女人做出最後決定 女人的購物能力不用想也知道的 那為什麼工業設計這一塊竟是一片藍? 當我想找一雙好看的登山鞋 買車 背包 甚至鑽戒 我常常發現我的選擇好少 這些設計師到底知不知道女人喜歡的是什麼  回到 Ivy Ross 記得我在2015年 post 過的一篇 “design thinking“ 當時的我 不是特別贊同設計思考這個概念的 在Google 最近開始聽到大家用”design feeling” 來做解釋 當一個人把 Google 設計放在手裡 放在廚房 臥室裡 或將Google mini 拿起來的瞬間 是什麼感覺 對我來說 這就是 Ivy Ross 帶給 Google 的價值吧 不是用理性來解釋為什麼一個產品看起來如何high tech  很新潮 很貴 或很powerful 而是感性的問 如何讓 Google 設計看起來更友善 更optimistic 更有趣 我常常聽到在逛街的女生說 這個好好看 但是跟我家的東西不搭耶 我想 在50年前的設計 是在 celebrate technology or manufacturing, 50年後的今天 Google 的設計 是在 celebrate human and emotion, Google 在米蘭設計週有個展覽 叫 “softwear“ 將Google 產品 跟其他傢俱 毯子 餐具擺在一起 將其毫無違和感的呈現 就像承翰在email 提及的 將科技產品重新定位 與時尚和傢俱相輔相成

附上影片參考 Ivy Ross + Hardware Design


與其他部門持不同意見 如何說服他人 : 這個真的是非常難的問題 因為我也是天天得面對啊 第一 最簡單的一條路 就是找救兵 如何讓自己的設計團隊 站在同一陣線 大家一起用設計的角度表達各自專業需求 如果平常能跟同事 上司 或不同部門的人打好關係 遇到歧見時 大家會較能有同理心  這種人際關係的功課 也是要做的 沒事先釋出善意 找在同一個項目的工程師 市場同事吃午餐 沒事問候對方 適時的表達認同 尊重對方專業 也許在你真的需要時 他們也願意幫你一把 如 有時產品manager 跟設計團隊產生分歧時 marketing team support 就會是最有力的後盾 二 做user research 因為設計師往往習慣站在消費者角度著想 做個小小公司內部的調查 看是否可以成為有用的資料 三 找相似範例 如常常sale 的部門會反對一個產品出多種顏色 因為商場只會要黑色 但是這時我就喜歡用在 fossil 學到的 雖然多數消費者只會購買黑色手錶 但是當同時推出多種顏色選擇時 購買率同時會增加 因為大家都喜歡有選擇的權利 多種顏色的廣告出來 比全黑的廣告又更有張力 在許多產業裡 推出多種顏色 是為了賣更多黑色 當然這時千萬不要說什麼 要一個暖色 因為是夏天熱情的顏色 跟理性思考的人講這個 說什麼也講不通的。 一件事情其實可以透過許多不同方式來分析先找到每個人要的是什麼 再找最適合的說服方法吧


在Google 高階認同設計價值嗎: 這個是我們還在一直努力的 我想 是一年比一年好 每當一個文章提到 Google 的設計多麼好看 每一篇我們都會搜集起來 每次 Ivy 演講時都會提到 慢慢地 marketing也會提到我們得了多少獎 有多少雜誌專訪我們的設計 這種東西得日積月累吧 當一個好的設計 得到了用戶認可 記錄下來 下次要說服他人時可以拿來一用再用 


如何 manage design resource: 看公司的 road map 如何吧 然後上市時間為何 再做安排 這個問題有點廣


希望我的回答有幫到你 ^_^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 時間又對了的人

寫這篇的時候剛好是 1 月 1 號 凌晨, 先要謝謝會跑來看我的 murmur 的朋友們寫 emails 給我鼓勵,  不然我會覺得真的是年紀大了一個人自言自語, 大家新年快樂喔. 

我自己今年的轉化真的很大, 15 年6月毅然決然地從舊金山搬到德州後, 16 年4月左右辭掉 Fossil 像退休般的工作 跑去一個中國的智能耳機新創公司工作, 其實在 Fossil 的待遇真的是很好, 工作又輕鬆, 不過待了一年就覺得跟自己想像的 “更大挑戰" 好像不大一樣.  在親朋好友都摸不著頭緒的情況下, 跑去中國的公司闖闖, 在北京待了快兩個月, 因為會中文的關係, 也不想給自己太多限制.  其實中國市場對我的映像如同一個封閉的世界,  歐美品牌想打入, 中國品牌想打出, 但是好想沒有人真的可以完全做到.  想想也許也可以藉由這個機會了解一下這個封閉的經濟體系,  再說了耳機是以前沒碰過的東西,  因此抱持的探險的心態,  在北京的兩個月裡把兩個人的設計團隊成長到五個人  把設計項目的流程重整.  然後又毫無預期的,  挑戰了在保守的文化裡, 看到了大家對設計師的印象還是所謂的 "畫畫的” 觀念,  好幾次分別一對一的 和全公司present 所謂工業設計的重要性,  一個新科技只能產生用途,  好的設計 才能讓人產生情感寄託, 及購買慾望.

從北京回美以後, 又過著日夜顛倒的生活一個多月(中國跟美國時差), 沒有週休二日(好像週休二日在中國並沒有明文規定), 加上老闆 隨時連環call(亞洲好像沒有所謂私人時間這種東西), 在身心體力開始抗議的時候, 決定收手.  其實整個三四個月體驗下來, 就是一個文化的差別真的是太大了. 從公司制度, 到處事文化, 都跟歐美相差甚遠.  同事之間溝通用 wechat(主管偶爾還要發紅包), 找資料跟圖片都需要跟政府的防火牆格鬥, 薪水沒領全 或常遲到(這應該只是新創公司的問題), 上下班要打卡(歐美則為責任制), 中午不能午睡(這個有點匪夷所思 因為我以為中國午睡是很正常的文化 歐美反而沒有午睡文化), 最常用的合理化藉口是"別人也這麼做啊" 上班時間為 9am-7pm 很多人都會出去吃晚餐後又回公司上班, 各式各樣的 culture shock 真是讓我見識到了.

雖然如此,  也沒有什麼好後悔的, 因為前後認識了許多好朋友, 也認識了很多有才華的人,  同時之間幽默感也成了大家解壓的另一種方式, 常常看到大家在 Wechat 上的聊天內容都會讓我捧腹大笑.  然而, 再不適應的同時, 也要適時地問自己,  很多時候生活方式是大環境的促成,  也許對於我的背景很難理解, 但是也許中國人看歐美的工作方式更覺得匪夷所思. 所以, 能說的只能是自己適不適合,  而非對或錯,  況且我的體驗也只是冰山一角, 在這裡絕不會給一個 specific 的建議, 我一樣會秉持著自己的理念   ”只要可以學到新東西 不要太早說不“  然而同時,  因為履歷上有了耳機設計這門技能, Google 的 VR tream 正好在尋找工業設計師 Recruiter 因此找上了我。 在去年八月 我進入了 Google. 

其實, 我最常被問的問題是, 我要怎麼樣跟妳一樣? 我要怎麼樣也可以去 Google, Fuse, 或找到 internship. 其實這個問題很難回答, 因為沒有人能夠因為模仿一個人走過的路, 而達到同樣的地方. 沒有人的技能是一樣的. 遇到的人, 每個迭代所需的人才,甚是軟體 capability.  五年前, 一年前, 甚至一個月前的變化也會帶著許多變數,  我只能再次強調, 其實工作機會說是給準備好的人, 有另一部分, 其實是給時間對了的人. 如果我沒有不顧大家的疑慮, 去耳機新創公司學習, 也許 Google 的機會就會跟我擦身而過.  也許如果我沒有投入智能穿戴的市場, 智能耳機的機會也不會出現,  或是這樣想 想去有名氣公司的人 也許現在的你沒有被錄取, 不代表在學了某個技能之後的你也同樣不會被錄取. 只要這些妳/你想去的公司不倒, 何必急於現在?  充實自己以後, 總會有更多機會出現.  也許到時候回首, 當初的理想也許也變得不是那麼重要了.  大家一起加油吧! 

Q & A

下面為最近一位學生問我的問題 在這裡提供我的答案

1. What are your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company?

設計前期工作從產品定位 市場調查 競爭產品分析 找出市場需求 給予設計上的產品定位建議。 到開始設計的一般流程, 草圖 CAD 喧染 3D列印或其他模型製作, 其中跟消費群調查人員合作, EE, ME 來回反覆地對細節提出更改, 相同的過程重複個十多次 , 到最後設計定案提供CMF 檔案,到工廠跟產品製造過程。 即市場所需圖片宣染工作。 根據公司的大小跟資源這些過程會有些許改動 但基本上的流程跟責任大致如此。

2. What was your path to get where you are now?

請看我的 Linkedin 資料

3. What advice do you have for students coming into the professional world?

建立廣泛的社交圈應該是第一吧, 從畢業到現在換過的五個工作裡 有四個都是我幾年下來 學校裡跟職場上建立起的社交圈直接跟間接得到的機會。 第二的話 我想是能在畢業前有越多的實習經驗越好 學校學到的東西畢竟有限。然後心裡要有準備 一個學年度工業設計畢業的學生 不到 1/10 能夠成為工業設計師  話雖如此 學以致用的話還是有許多跟工業設計相關的工作可以選擇。 若是發現字既不適合 建議可以對其他流程多攝取相關知識。

4. What do you look for when hiring new designer candidates?

下面幾篇關於面試的文章都說得很清楚囉。

5. How did you find your first internship?

當時學校的老師是 Lunar Design 的設計總監 因為在他的課裡表現得算不錯吧 所以後來就透過他直接進去當實習了。 (所以說人際關係很重要!)

6. Which kinds of abilities do you think a good industrial designer should have?

不恥下問,Open minded, a good team player, Aware of new trends and technology. 盡量十項全能的(看到我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就應該明白一個好的設計師不是只會在紙上畫出好看的手繪就好了 有太多流程都是需要參與的)

7. I always have the trouble of choosing one specific idea among a lot of sketches, do you have some suggestion for me to overcome this difficulty?

經驗吧, 另外就是如果不知道選哪個設計好 也許他們都不夠好? 靈感枯竭的時候 試著離開電腦 嘗試換個事情做 慢慢會找到屬於自己靈感的來源方法的。 (我的話就是跑去逛街:))我較少遇到這類的問題 因為當我做出一個喜歡的設計 我馬上就知道就是他了! 有點像遇到對的人那種說法。 離開學校後在職場裡 這種問題又會更少出現了 因為決定一個方案的好壞其實往往有太多其他的附帶條件需要考慮到 如 量產的難易度  哪個方案符合預算。。。等等。 所以趁自己還能完全作主的時候快享受吧!

關於面試 (2)

 

技能 。即該帶什麼

 

前一篇提到了  如果有面試的機會   表示對於你的作品已經有了肯定  很多時候想夠過對談 知道你的個性是否合適公司的文化  面試之前  不仿詢問負責面試的人有哪些人  除了自己提供的作品集以外  是否有其他哪些希望提供的資料  若可以知道這些資訊的話  一可以上網查詢每個人的背景  聽起來有點像stalker  但是有時候可以透過臉書 Instagram Pinterest 等等平台得知一個人的喜好  對於對症下藥是有很大幫助的  另外  若在面試過程中知道每個人的履歷  也可增家談話topics  

另外  常常有學生作品過程記錄不夠詳細  或是有些問題想當面提問  在面試的時候帶上模型  手繪草稿 甚至3D CAD 都是可以以備不時之需   我曾經就有要求看一個申請實習機會的學生3D CAD 檔案  可是他沒有準備的經驗  因為看到 wireframe 才知道他是用什麼方式建構一個作品  建構的方式有很多種 有很聰明又快速的方法  也有很沒效率的方法  這些都可以透過 wireframe 看出來一個學生3D的能力  另外  sketch models 也是需要帶的  這些模型往往可以讓人了解一個人problem solving 的能力  光是能做出好看的設計  但是沒有實際使用過來證明其效益  只會讓人覺得是天馬行空的設計師   sketch models也可以讓人對於大小 proportion 有更實際的感受

 

之前有提到的  可以根據自己想申請的公司項目性質  做出自己的詮釋  如  若要申請到智能手環公司  作品裡面最好有可穿戴智能產品 一來表示了自己認真的立場  二來更能讓大家對你的作品產生興趣與談話點  


如果沒有被錄取的原因也很多  如目前公司需要的是對生產有經驗跟興趣的人  那麼  如果你的作品較重於美感  可能就沒那麼討好了  反之亦然  所以  最安全的作品  是在作品集裡一兩個projects  需要有從一開始的 Inspirational images research - concept sketches - CAD - sketch models - modificaiton - CAD - prototype 最好連exploded view 都將一個產品如何組裝生產的細節都交代清楚  如果能從頭到尾都很直接明白的呈現  這種不是只專注於某一階段的設計師是很討好的  最後如果生產了會提供什麼顏色? incontext shots 也可以讓人更了解使用方式及得知大小 proportion  先這樣囉  想到再寫  

關於面試 (1)

前陣子有人問我對於面試有什麼建議,  今天有空就來大概整理一下.

面試真的是一個讓人討厭的必經過程,  其實我自己很討厭面試,  面對著完全不認識的人,  大家都等著挑自己的毛病,  微笑真的是一件很累的事情,  沒被雇用還要面對自責跟對自己能力的懷疑, 若你跟我一樣,  有一張天生就是嚴肅的臉,  希望這篇碎碎唸會對你有幫助.  

 

其實我最不會的就是討好人,  所以也說不出什麼面試十大要訣什麼東西,  不過面試其他人的經驗還是多少有一點的,  就姑且拿我自己在面試他人時會注意跟尋找的特點來說吧.  分成面試態度,  跟present技能(下次再說)兩點:

 

  1. 信心 - 老實說吧!  當你坐在面試官的位置上,  看著一個個緊張兮兮,  抖著手,衣服都被汗水浸濕的的學生,  莫名的會有一種自己是老大的感覺,  他們越緊張,  你就越不把他們當一回事.  所以,  請大家一定要對自己有信心,  當一個公司會空出時間跟你見面,  聽你講話的時候,  表示對你的作品已經有了肯定,  一定是過半數的設計師喜歡你的作品,  才會約了你見面.  所以在present 自已作品的時候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要是還是會緊張的話,  就想著,  這些坐在你面前看起來好像很有權威的設計師們也曾坐在你的位置,  抖著手拿出自己的名片, 他們有些可能設計還沒你好,  年紀大一點的可能連Keyshot 都不會用, 而剛畢業的學生們  你們有著最新的技能,  最新的知識,  最新鮮的創意,  長江後浪總是要推前浪的.  那些老是強調”我們付你的薪水只夠讓你吃午飯已經是你最大的榮幸,  而你要覺得很幸運的我們給你這個機會來學習” 的前輩們, 被淘汰的一天指日可待.  所以要是被刁難了  或他們的口氣不好,  請都不要放在心上. 實習生跟正職設計師們的關係是互等的,  正職設計師需要你的幫助,  而你也需要他們的經驗.

  2. 自知 - 剛剛講的要有信心,  而信心太多就變白目.  我們常常遇過剛畢業的學生得幾個 Red dot 就覺得自己是下一個明日之星,  每年的 Red dot  得獎刊錄厚得像辭海 從申請到編刊甚至獎狀跟獎盃都是得花錢買來的,  Spark, IDEA 這些不過是給消費者安心作用的銷售手段.  幾乎每個設計師都有兩三個,  很多公司每年一打.  但這些絕對沒辦法來衡量一個人的能力.  也許你在學校是一個很有天份的學生,  但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不能不懂.  有些設計上的學問是學校裡學不到的,  需要靠經驗累積的,  如,  產品生產的技術,  與工廠交流的手段,  管理人力資源的技巧 . 工業設計絕對不是紙上談兵,  有很多人也許可以作出看起來很棒的喧染圖,  但是要是成本控制不好,  缺乏生產相關知識,  胎死腹中是常有的事.  很多非常有天份的學生沒有被錄取, 往往是因為他們缺乏所謂關於量產的 common sense,  錄用只會畫畫沒有實踐能力的人是會把整個團隊拖累的,  畢竟設計公司做的事是賺錢,  museum才是作夢的地方.  所以 也許對於刻意刁難你的面試官, 不仿自己衡量他說的是否有道理.  有道理的話當著他的面做筆記, (他一定會對你有好感).  覺得沒道理的話,  就要捫心自問,  為什麼今天他能坐在那個外置上刁難你,  而你只是眾多他可以選擇的人.  講白一點,  能虛心接受批評指教的人, 是大家都願意雇用的,  少一點意氣用事,  資深設計師不用浪費時間跟你吵架.  所以挑戰你的邏輯的面試官, 也許只是想看看你面對批評指教的EQ level 罷了.

  3. 誠懇 - 大家很愛問的一個問題,  是,  你為什麼想來這裡工作?  大家每每聽到這個問題,  總是精神振奮,  比講自己作品還流暢的猛拍馬屁.  聽阿諛奉承的話是每個大頭症的設計師最愛的事,  讓面試官人覺得自己真是厲害,  在這間那麼棒的公司上班,  但是我覺得 拍馬屁要拍的誠懇,  每個人都知道當一個人開始找工作的時候, 履歷一定是投了好幾家,  與其說些大家都會講的表面話  不如說說對於你自己來說,  為什麼來到這個公司對你的成長有幫助.  因為你個人喜歡的專攻的項目正好是這公司的強項? 因為喜歡這個公司的設計理念? 因為你覺得這個公司風格跟你的作品風格正好合拍?更或者, 不要老說自己多希望成為這個公司的一份子. 試試強調如何想加入這個團隊, 跟大家一起奮鬥, 或你有什麼強項可以幫助到公司的成長? 阿諛奉承的話雖然好聽,  但是主要功用在於把面試官捧得高高在上,  對於你個人的形象並不會加分.  不如就不要浪費時間在這上面  把答案放在你自己身上, .

  4. 禁忌 - 這點就有很多可以講,  先講幾個想到的例子.  如 A 跟 B是競爭關係,  所以不要在A 設計公司說喜歡 B的設計, 如果被問到最近最喜歡的一個設計是什麼,  一定要做好功課.  很多設計公司跟設計公司之間有尷尬的歷史關係.  如,  某某設計師離開了原本的公司,  不只帶走了很多優秀的員工, 也順手帶走很多好的設計項目.  我就有遇過面試官對於了解我目前就職公司的蒼疤比對我的作品更有興趣的,  可以的話,  盡量避免諸如此類議論其他公司的話題, 因為世界很小.  不要聊到種族問題,  除非面試官自己對問到關於文化的問題,  不然不要開一些關於種族的玩笑,  我就有遇過一個本來要錄取的實習生,  在最後一關面試說了個種族comment.   最後面試他的人結束後馬上說No. 在美國職場裡 有一些 topics 是禁忌 千萬不能提 (宗教 政治 性向 年紀 及家庭狀況)

  5. 個性 - 前面說到了,  其實一個公司會花時間請你到公司面試,  表示你的作品基本上是過關的 面試的目的基本上有80%是看你的個性態度跟價值觀是否符合公司文化,  20%想更深入了解作品集看不出來的設計方面技能.  有些人天生就有交朋友的才能,  馬上能跟陌生人打成一片,  面試過程是一片歡樂,   這種人就不用浪費時間看我寫的這些東西了.  但是不是每個人都如此,  若是沒有交際本能,  就記得面帶微笑,  有禮貌 即可,  不見得比那些笑笑鬧鬧之後到底講了什麼都忘了的人不好.   不能走bro路線,  就走知性路線倒還有深度,  我自己就比較喜歡認真對設計充滿熱情的人,  可能跟自己的個性也有關,   反倒不喜歡嘻嘻哈哈的人  說話之前認真想一下,  就算語言能力不夠,  要是對於設計的每個細節跟決定都有自己的深思熟慮,  真的讓人不能不認真對待.  當然,  美國人很多都喜歡small talks 從寵物, 講到旅遊 講到喝酒, 或運動.  有些面試官就是想要找未來可以成為朋友的人,  所以最棒的是能靜能動,  看面試的人是什麼個性問什麼樣的問題來做適度調整.   除了基本個性  還有對於團體來說他是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我曾經面試過一個申請當設計經理的人 (project manager) 他在大學教書,  個性活潑開朗,  非常自信的的表現自我,  又懂得適時地停下來聆聽大家的問題跟想法,   一點缺點都沒有,  彷彿他已經針對各種可能跟問題,  準備好了一套完美的回答.  但是,  總覺得他完美得奇怪. 最後 當我問他,  "你覺得一個project 的成功需要什麼樣的條件?  他說公司的政策等等...    我換個方式問他,  "你需要什麼樣的resource 還做好一個項目?"  他說時間, 良好的溝通等等...   但是其實我最想聽到的,  是他說”一個好的團隊”.  作為一個project manager並不是只靠三寸不爛之舌,  金錢, 或時間就可以做好的.  而是一整個設計團隊的配合跟支持,  在他證明自己的能力的同時,  從未提過感謝他的隊員. 他總是說  “我”做了這些,  而不是說”我們”做了這些.  因此面試之後我跟公司說了自己的想法,  最後沒有錄用他.  當一個實習, 就要有願意迅速主動地提供幫助的精神,  做為manager,  就要明白沒有一個有實力的團隊,  任何project 都沒辦法成功, 所以不懂得感激的manager,  沒人願意聽他的擺佈.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的道理, 是每個領導人或資深設計師要懂得道理.

  6. Follow up - 面試結束之後  可以問什麼時候會知道結果  基本上大家都會很誠實的跟你說,  回到家後記得寫封郵件給推薦你的人,  或recruiter表示感謝他們給你這個機會,  留下一個好的結尾.  一兩個禮拜左右要是沒有回音,  可以寫一封follow up email 問是不是有了決定,  要是同時有其他公司的offer不仿跟對方說,  希望可以盡快給個答覆,  他們若真的喜歡你,  一定會加快過程把你簽下,  要是對你的作品跟人覺得無所謂,  你寫再多的follow up email也不能改變什麼,  只會讓人反感.  有時候因為對你的作品覺得沒有太多的反應,  還想多看看其他選擇也是有的,  長則兩三個月都有,  沒有想要錄用一個人的原因也有很多,  之前待過的公司設計總監打了個比方,  一個公司就想一顆星星的圖案,  每個角代表一個技能,  像電動玩具人物的屬性圖一樣,  每個角可能各自代表不同的功能,  如創意,  實踐,  領導 , 構想, 最後一個美感等等...  一個好的公司會需要各種擁有這些強項的人才,  有些人對美感多點天份,  有些人對實踐多一點天分,  而每個角都要平衡才能順利的運作,  我曾經遇過幾個非常有美感的學生,  但是始終無法說服大家綠用他們,  因為那個時候project很多,  需要的實習也許更需要的是實踐的能力,  所以,  沒有被錄用的原因真的很多,  雖然被拒絕了一定會自責,  覺得是不是自己不夠好,  但是如果你已經誠懇地做自己, 盡力了,  不如打起精神,  想如何加強自己各方面的技能,  讓被拒絕的理由減少到最低.  當然除了較現實的理由外,  多少也會有個人因素,  如,  歐洲人覺得歐洲人才是最優越的,  亞洲人覺得亞洲人才是最能做事的, 美國人覺得美國人才是兄弟.  有些時候先天因素也會影響到最後的決定,  大家嘴巴不說,  但是看一個公司的種族背景比例,  常常就可以看出當時誰才是老大.  如曾經有一度幾乎八成的設計師都是同一個學校畢業的,  所以,  不要為一時的失敗鑽牛角尖,  再棒的公司若沒有懂得欣賞你的人都不用覺得可惜,  找到跟你志同道合的老闆你才有發光發熱的空間.

More reading

11 Unusual Ways to Stand Out in a Job Interview

搬家了!

五個月前, Fossil 買下了Misfit. 像其他手錶公司一樣, 手錶的市場雖然一直沒有太大的起伏,  但是一個無法被輕易淘汰的市場.  手錶相較於一般流行商品不大一樣,  講的是時代的傳承 , 身份的象徵, 但是看到wearable tech 目前的股市,  不得不讓許多老品牌也想來分一杯羹.  公司被買下後不久人事調動就出來了,  Fossil 決定把設計部門遷移到總部, 德州, 那個時候其實猶豫了很久,  想了很多,  一個是工業設計師的天堂,  舊金山,  每過五條街幾乎就一家設計公司, 加州的環境更是許多新創公司, 跟上市公司的基地 Google, Intel, Facebook。。。 不說工作機會跟文化薰陶,  加州天氣好, 吃的喝的玩得樣樣都是最能吸引年輕人的地方.  反觀德州,  對一般人來說都有一種偏遠無聊的刻板映像,  夏天熱得要命,  冬天冷得想死.  下班假日好像也沒有太多的事情可以做,  但是, 經過三個月的斟酌,  我還是決定打包行李,  搬到德州.

 

為什麼?

 

舊金山對我來說是一個夢想成真的地方, 從學生時代可以日日夜夜開心的做設計,  到第一份無薪實習工作,  第二份只付午餐實習工作,  第三份拿實質薪水實習機會, 到第一份正式設計師的工作.  這些人生的起起伏伏,  成長的過程,  舊金山給了我很多,  在這個城市我遇過好多貴人,  好多同好,  包括經歷過一位恩師的離開,  舊金山變成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章節.  這九年裡面,  我學的全是”工業設計“  曾經跟同行聊過 ,如果可以重新上一次大學,  自己會做什麼改變.  在就職後的前一年  我總是說,  要是同時修平面設計的課就好了, 因為平面設計是傳達工業設計的第一關,  就職後的第二年,  我說, 要是在學校時有修影片製作就好了,  因為想傳達給社會大眾一個設計最能接受的方法  是完全無文字的負擔,  以影片這種最簡單有趣的方式傳達.  就職後第三年,  我說,  要是當初有接觸到互動設計 UX design 就好了, 因為在產品數位化的同時 product design 曾幾何時已變成了介面設計的代稱 而非工業設計了.  因為時代的轉變,  也許最熱門的設計應用也跟著改朝換代,  但是跟著隨坡逐流是否也太可憐了?  其實對工業設計的熱情雖然不減, 但是卻覺得也得心應手了起來  工作做起來輕鬆了,  生活就無聊了.  這個時候突然想,  雖然在過去五年的就業生涯裡都有機會嘗試過學校沒教的東西,  如 包裝設計,  產品展示裝潢設計,  室內設計,  傢俱設計, 等等.  但是這些東西說到底也就是設計長的圓的方的”東西”   同時當每個wearable tech都在強調自己的智能手環是最 ”fashion”的時候,  做出來的東西不外乎就是多了幾款顏色,  加入了些皮革, 布料的元素.  fashion 這一門課,  彷彿如一個工業設計師每個人都號稱自己懂,  但是外行人看著這群自稱十項全能的 鼻子長在頭頂上的工業設計師們,  真的如霧裡看花.  industrial design跟fashion design之間  訴求說是差了十萬八千里,  不過不莫非都是一門探討如何做出 “讓人想擁有”  “擁有了以後會幸福” 的兩種感動.  


所以, 我來到德州了,  Fossil 專長的手錶,  是工業設計跟fashion design 的一條連結,  “有實際功用的奢侈品” 而最讓人感到有趣的,  是其旗下 30 多個代理品牌.  對於搬到德州的日子,  我一直想寫生活上的感想,   經過了兩個多月,  現在我可以很確定的覺得自己做了一個滿意的決定.   在這裏,  我學會了fashion industry 設計的節奏,  在這裡就不多說了, 畢竟我又變成一隻菜鳥了,  但是是很開心的一隻, 因為挑戰感又回來了.  同時, 在不知不覺當中,  當走出了自己熟悉的領域的同時,  我也為自己打開了許多窗,  因為 Linkedin 上的獵頭簡訊,  從百一不變的工業設計師一職,   擴大到了手錶公司,  跟服裝品牌.  在這裡想跟看到這則碎碎念的同學朋友說,  只有挑戰才能讓人成長  陌生的環境讓人謙虛, 而新的技能可以為自己創造機會.   舊金山有好幾百人的優秀工業設計師,   我該怎麼做, 才能讓自己跟他們不一樣,  怎麼做,  才能讓自己永遠不跟創意與熱情離了線.  我想這對所有學生們來說,  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瞟竊

前陣子發生了一件不好的事 希望在這裡能給大家做借鏡  大約兩個月前的某一天  我收到一個朋友的信息  問我認不認識 Matt (在此用Matt來代替這個人的姓名)  我跟他說  認識啊 以前是我帶的一個工設實習生  接下來他把此人的作品集傳給我  我看了覺得很寒心  這個年輕設計師在離開實習工作之後 沒有被雇用  因為此人對於機器操作很上手  但是個性上有點不足  設計美感也不夠  就在他結束實習後一年  申請了我五年前曾經待過的設計公司  他用來應徵的作品集裡  我看到了我的設計  這應該是沒什麼大不了的事  因為他曾在這個項目幫我做一些配件的3D 檔案  他有參與的設計的過程照理說應該是可以收納入他的作品集的  但是 讓我感到寒心的  是他影印了我所有的原始設計繪圖  備註上說是他的繪圖  然後從中選出了最後的設計  (當然最後的設計也是我的手稿)接下來  他展示了產品裡面零件的配置  備註上說了是他排列的內部零件  (事實是我花了整整三天每天坐兩個小時車來回到客戶公司  用Alias 一個零件一個零件排出來的內部結構檔案) 接下來 我又看到我畫的 Carrying case 設計  一樣的  他寫道這些都是他的繪圖   再來  包裝設計是當時公司老闆的靈感   他同樣的將它納為己有  一句也沒有提到當時負責這個設計項目的我  他萬萬沒想到的  是舊金山的設計圈之小  將他的作品集傳給我的  是我認識了四年多的好友  我寫了一封正式郵件 回覆給他  由他轉發給設計總監 (在這裡用Jay來代稱)  我把自己當初畫下的設計草圖拍了照  沒有修圖的傳給他 明明白白的告訴他  這些草圖都還在我手上  在Matt的作品集裡  第幾頁是我的繪圖  第幾頁是我的模型  此人在這設計項目的負責工作是什麼  而跟他合作的經驗為何  我說到   他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實習生  很擅長操作model shop裡面的機械  如果有公司需要這樣的人才  Matt 可以很輕鬆的上任  最後我寫到  雖然他有他的強項  但我堅決否定任何公司僱用此人  因為不管在任何職業圈裡 都不能縱容剽竊的行為   

當天晚上  我收到設計總監Jay的回覆  Matt 也一定沒想到  這個設計總監是我大學的老師  五年前是Jay錄用我進了他們公司的.  前幾篇文章都有提到過  舊金山雖是全世界工業設計師最集中的城市之一  同時也可能是最connected 的圈圈  圈內發生大小事  是走錯一步就後悔莫及的程度  Matt 除了瞟竊我的設計  同時也使用了其他設計師的喧染圖  現在  除了我五年前待過的這個設計公司知道了他的作為  我上一個設計公司同事也知道了這個實習生將其他同事作品納為自己所有的事實  他也就這麼成名了 在這裏 希望看到這篇碎碎念文章的人 能夠不只做出誠實的好設計  還要做誠實的人

 

從買鞋看設計

有天突然心血來潮, 在百貨公司反常的試穿了雙 Dolce Vita的藕色的平底鞋, (我的鞋子幾乎90%全黑)沒想到比想像中的好看, 竟很快地買了回家, 有趣的是, 以前買的黑色鞋子 都不喜歡穿了, 偏愛那雙藕色的鞋子. 因為容易髒, 在幾個月之後又買了一雙一模一樣的, 一天早上出門前在鏡子前換了好幾雙不同的鞋款後, 又一如往常的再次穿上藕色平底鞋, 我終於認真的想了想為什麼老是選擇了它的原因:

幾點  

  • 穿上它後腿總是看起來比較長, 比例較好, 淡色系的鞋看起來讓下半身更輕盈.

  • 因為跟膚色相近, 藕色可以說才是真正的百搭款.

  • 鞋型是我最愛的窄身形,  讓腳看起來更修長.

  • 因為沒有露趾, 所以每天上班穿很適合.

  • 真皮平底鞋, 好走不磨腳.

突然發現總是在意身材過於矮小的我, 這過去幾年都買錯了鞋 原來藕色才是矮子的救命色, 才想到, 過去的我總是用一個大家公認的公式來購買鞋款, 怎麼沒有想到什麼樣的鞋才真正能夠補短?

再舉幾個例子, 之前買了雙好喜歡他們設計的 M...M...M... 品牌, 牛奶色半透明塑膠平底鞋, 剛拿到的時候真的好開心, 但是腳一放進去才發現, 因為塑膠缺乏彈性, 走路的時候兩邊很自然地撐開 腳跟很快地滑出來了.  加上因為不透氣, 才試穿了幾分鐘就可以看到鞋內起霧了, 那時候要退這雙鞋的時候真的是用上了我的理智, 貼上return 的貼紙. 聽我講這些購鞋經驗, 又如何跟設計扯上關係?

舉個較為直接的例子, 我曾經有一個某設計師設計的vacuum cleaner 購入的時候想著, 這是市面上最好看的吸塵器了, 但是用沒多久就發現, 把手成錐形, 吸地的時候很容易從手裡滑出, 追在地上滾的吸塵器真的很可笑, 最後免費送人了.   講到這裡, 其實不只是想強調 ergonomic 的重要性, 雖然好的概念可以吸引使用者, 創造購買慾, 但是卻無法讓使用者鍾情, 總是有那麼一點缺陷, 那麼一點可惜.  Ergonomic 是一點, 我從藕色鞋子上學到的, 還有 誠實, 與同理心.  對女孩子來說,  高挑的身材, 美好的比例是愛美的我們都在追求的, 那雙平底鞋誠實面對女人的需求, 它的設計並不是譁眾取寵的裝飾品,  而是一雙給女人的鞋子, 這是很重要的出發點.

我在面試設計師的時候, 最喜歡問的問題是, 是什麼原因讓你決定了使用這個顏色?  這個形狀?  這個材質?  其實很多剛畢業的學生都回答不出來, 比如常常看到男學生喜歡車, 設計款茶具以車子圖片為靈感來源, 茶具顏色鮮豔, 看起來載滿茶後可以跑得飛快, 除非是幫汽車公司設計周邊商品, 不然一個不誠實的設計, 就是缺乏了靈性.

一個我很喜歡的作品, Nendo 的 Draftsman Watch, 靈感來自透明的量角器, 雖然現在手錶多用為裝飾用品, 或為身份地位象徵, 但是它曾是一個測量時間不可或缺的工具, 其實我有一隻N某設計的手錶, 很喜歡他簡單利用錶框十二個切面來表達時間.  但是雖然喜歡設計意象, 看時間卻很難.  不同的, Draftsman Watch 很誠實地面對了手錶最原始的功能, 數字清楚的標示在每個刻度上, 而印在玻璃表面上的數字, 把量角器的靈感很優雅地傳達了.  在陽光下, 可以看到數字的影子在白色的錶面上跳舞, 這種沒有刻意的人工裝飾, 準確真誠的測量時間, 讓我愛不釋手.   加上錶帶的處理, 零件的配合度也比我另外兩隻設計師表來的有誠意, 這樣的設計集品質, 誠實, 詩意為一體  對我來說是一個完美.

Misfit 的第一個產品 Shine 一直是大家最有印象的作品, 因為其初衷於什麼樣的智能手環才是我們最需要的? 智能手環跟手錶很像, 我們願意花錢買個名錶, 不管是出於名設計師, 還是名牌, 絕大部份都是使用真皮,玻璃,跟金屬, 傳達質感, 市面上有很多塑膠製手錶, 但是多會變色, 變質,甚至斷裂.   因此當問到為什麼Shine 為金屬材質, 答案就很簡單了.  而其是沒有妥協的為市面上防水效果最好的智能手環.   另外, 因為知道要是從手上拿了下來, 會有被遺忘的可能, 因此做出了可以使用長達三個月的電池設計.  因為成馬卡龍圓融飽滿的形狀, 戴在手上很舒適, 時間長了,  一點感覺都沒有, 常常忘了手上還帶了這個東西.  其出發點為, 舒適, 誠實的材質, 不需時不時取下, 百搭的需要(因此沒有華麗的裝飾, 反而可因個人需要, 以不同方式配戴)如此的設身處地為使用者著想, 才能讓 Misfit 光靠著一個小小的單一智能手環, 成長為近兩百人的公司.  

一個產品不能只有美麗的外表, 因為每個產品還需要承受時間的測試, 希望大家在設計的時候, 能夠將每個細節, 給予最大的思考, 是否需要?  是否解決了最原始的問題?  是否可以給使用者最好的交代.

面試常見問題

  • Which part of the design process do you enjoy the most?
  • Whats your strength and weakness?

  • Tell me about yourself?

  • Give us an example of how you resolve a disagreement?

  • How would you do it differently (change anything) if you can start over? (usually on launched product)

  • Use one word to describe yourself (or how would your friend describe you)?

  • Who is your favorite designer?

  • Why do you want to work here? 面試之前  建議把該公司歷史 產品都研究一遍 我就曾犯過以為公司是從 kickstarter 開始的  卻不是的囧境

  • What would you wish to learn from this opportunity?

  • Why do you want to leave your current job?

  • Where do you see yourself in 2 years, 4 years, 10 years from now?

  • What do you like to do in your free time?

  • When in group project, what kind of role do you play most of the time?

  •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our ____ product?

  • Why did you make this design decision?

  • What did you contribute in this group project?

  • Please tell us how would you make this part? (通常是對資深設計師問的問題)

  • What kind of project interest you the most?

  • Are you willing to travel?

 

建議可以提問的問題

 

  • What kind of talent are you looking for?

  • What is the role you are looking to fill?

  • What is a normal design process like? How are decisions made?

  • What is the office culture?

  • How long does a project take?

  • What do you like about working here?

  • What is the working hour like?

  • How often do you travel?

  • Can you give me some feedback/suggestions on my portfolio?

  • When should I expect to hear back from you?

  • How big is the team?

 

要是提供面試的人沒有提到薪水或假期的問題  建議不要先行詢問 通常實習薪資是固定的  而全職工作要是他們很滿意你的表現  才會問到這個問題  在公司缺人的時候  常常需要花上一兩個月的時間面試  回復不一定是即時的  建議適時的提醒  但是千萬不要死纏爛打  要是公司遇上對的人才  馬上提供機會是很常見的  有時候內部意見不一致的話  或上呈制度複雜  一兩個月的時間是很正常的  

 

以上為面試常見問題  想到更多的話再更新

 

到底該不該學工業設計

前幾天看到這篇文章  出自於台灣一個工業設計師的心聲  老實說  有點偏激  但是又不無道理 他的保守估計剛畢業年輕設計學子們  能真正走進工設的行業   做跟設計有關的事情 只佔⅓   我看到這個數字心裡想著成功率怎麼這麼高   回想我剛畢業的時候  一學年就這麼一班學生  約25 人  據我所知當上工業設計師的約四人吧  許多轉入Project manager, 介面設計(介面設計比工設更熱門 好找工作薪水又高)做櫥窗設計  少數幾個做餐廳服務生  這樣看來  是不是那些人一開始就不應該選擇工業設計這條路? 我倒覺得樂觀  在舊金山  好的PM (project manager) 賺得比設計師更多  也許工業設計的路走得不順  但有此背景的人要轉換成管理產品流程人才是非常有優勢的   介面設計也是  工作好找  轉型也容易  去設計店面負責產品採買也不失體面  或留在學校教書好了  教怎麼畫畫  要是對於生產流程特別感興趣  也可以教 產品生產  (美國要在大學教書並不是非要有碩士  博士學位  有本事就好了)   我想  美國人的想法 多數為  在我死之前  我誠實的面對了自己的熱情  我嘗試過了  我對得起自己  而非  找不到工作機會好大  我就放棄算了  我也想以前輩的身份說  有時候  要成功需要熱情跟才華  想開心  只能做自己    一個人設計之路的坎坷  不代表不會因緣際會的開創出一個更好的路   比如很多羅德島出來的工設人才  並非真的做了工業設計師  而是充分發揮在學校裡所學的觀察  創意態度  開了自己的公司  (Brian Chesky, Joe Gebbia from airbnb, and David Hanson)  為什麼必須真的當一個工業設計師賺了大錢了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一個人走過的路  學到的東西  一定都會對自己的生命有所幫助  就不要為了工業設計師的頭銜鑽牛角尖了

 

另外  一定有人現在又要碎碎唸  你在美國工作  又不懂台灣設計圈的辛苦    這樣說的話  還配做設計師嗎?  設計師必備的條件就是要有世界觀   旅行是設計師最好的進修方式   要是負擔不起  或覺得英文不好  裹足不前  只給自己找借口  或嫌已經成功的人沒資格批判   當你覺得全世界都在跟你作對  不能成功不是因為自己不努力  而是因為沒有先天條件  那就永遠都沒辦法走出自己畫的圈 在這幾年裡  認識了很多值得我尊敬的朋友  他們有些從中國來  韓國 日本 法國  很多人都是從一開始說著沒人聽得懂的英文  到現在成為了出色的設計師  其他國家我沒有相關資訊  但是美國對於人才  是非常懂得重用的  只要你有這個才華  很多國外設計公司可以幫你辦簽證  甚至辦綠卡  不要說語言是問題  不要說身份是問題  更不要說錢是問題  大公司是會幫你付搬家費  機票錢的  我身邊好多個從日本  韓國來的設計師  在國內已經小有名聲了  但是到了美國  放下身段  從實習做起  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以後  現在都是正職設計師了 他們有些跌跌撞撞歷經磨練  面對沒有地方住  身份成問題  一年多的失業  我在他們身上看到堅持  看到不放棄  但是每一個人  都變得好出色  很獨立  在台灣我不知道一畢業就找到正職的人有多少  但是在這裡  好多優秀的人才都有3-5個實習經驗  他們不嫌錢少  只求把自己融入大環境中  (我也曾經做過完全沒薪水的實習生 上課的同時打了三個工 每天下課還要去做實習)  一般舊金山的設計公司實習每個月月薪為 台幣七萬塊起跳  大公司則為十萬以上  環境不轉  人可以轉  記得當我有了可以聘請實習的能力之時  第一件事即為聯絡台灣各大藝術大學  告知實習機會  每個月有薪水  也會負責簽證  但是得到的回覆寥寥無幾  有一兩個學生寄來作品  我提供了改進的意見  就完全沒下文了  我希望有一天  我看到的是信箱裡塞滿了野心勃勃台灣學生的作品  而不只是清一色的韓國日本及法國設計學生的郵件  在這裡看到大家這樣子的執著  希望台灣對設計充滿熱情的人才 不要輕易放棄

應徵實習作品整理

前兩天終於有時間整理所有應徵工作機會的作品集  其中有申請實習的與全職設計師的  我在兩天內看了快一百多個設計師作品集網站  有幾點心得想要做個總結 

很多時候  瀏覽網站的設計師(很多大公司是由獵頭部門/營運部門做第一輪篩選) 是以平均每個圖片1秒或更少的速度閱覽每一張圖片 閱讀文字的佔非常少數 在做設計前半部準備研究的頁數  建議在複雜文字問卷資料之後  做簡單圖片或大字體做出總結  如  經過調查  盲人的美感可以來自手感  +  目前盲杖設計無法預防腰部以上障礙物 = 因此我的盲杖設計解決了這些問題  在大部分情況下  有些產品若在外觀上無法迅速表達設計概念  瀏覽者直接評論的就是產品美感   若只是一個意象產品 到無關緊要  但是實用性產品  喪失了傳達概念的那兩秒鐘  產品價值大大減少  前段功課功虧一簣

作品集首頁縮略圖 (Thumbnail image) 建議用誠實完整的產品圖片  讓瀏覽者還未點進一個作品附頁前就可以選擇性觀看某一些作品  如  除非點入的前兩個作品看起來非常有趣  不然我通常不會每一頁都點入  因為每次圖片下載費時的關係  五個作品裡面我通常只看兩到三個就可以決定我是否喜歡這個設計師的作品  而選擇點入哪一個設計在縮率圖很模糊的情況下  即是隨意點閱  因此建議設計師們盡量在作品集一覽圖裡  準確誠實地呈現設計外貌  如此讓瀏覽者可以一目了然  也避免優秀作品因為縮圖不夠有趣而被跳過了  (縮圖是否有趣是因人而異  該不該冒這個險就看個人了)

簡化網站閱覽功能  統一閱覽介面設計  對一個一天看超過五十多個個人網站的人來說  每看一個網站就需從頭學習如何操作頁面  有些年輕設計師每一頁都有不同的瀏覽方式  有些用滑鼠上下滾動  有些須左右點擊  有些自動播放  有時影片在上方  有時影片在下方  當一個網站太過複雜  很容易讓沒有耐心也沒有時間的人直接關閉網頁

請確定網址寫對了  十五個有一個不是網址寫錯了  就是網站無法開起

很多人受過的教育是立體設計  而非平面設計  所以 如果你對平面設計概念一竅不通  不仿請讀平面設計的朋友幫忙  或是使用其他專業網頁設計公司平台  用現成的的規格做個人網頁  因為  當你寄出你的作品網站  文件檔的時候  你的平面設計功力也會被列入評分  一個有美感的設計師  他對平面的美感也是要有一定的水準的  如果對平面設計沒有基本的概念  一定不可以隨便做  因為當你寄出去一份作品  觀看的篩選設計師就會認為從大到小的細節 都是仔細評量過的決定  代表你的功力與個人特色

建議在個人介紹連結放照片  第一加了個人照片代表誠意  第二有一面之緣的關係總是較為親切  而選擇照片建議為簡單大方為主  過於搞笑的會讓人懷疑你的工作態度及成熟度  過於 Cool (叼著煙啊  刺青  表情略帶挑釁的會讓人對其個性 人緣  團體工作態度有所顧慮   把個人照當明星宣傳照拍得會讓人懷疑你求職的認真度  雖然我們很難去控制別人對自己照片是否有其他先入為主的偏見  但是需要設想到的是  當你每寄出一份作品時  就必須明確認知到他人將會針對你所有的設計細節  猜測你的個性  能力  團體合作精神  美感  技能 做出主觀評論  無可避免

有少部分求職者  會因為申請不同公司  做出不同作品集  這種精神是非常能得到公司青睞的  譬如  申請做傢俱設計師  作品集裡面一定要有家俱類作品   申請家電設計職位  就需有家電設計作品   我常常看到求職者明知道申請的職位是家電設計  作品集裡面卻是服裝設計  雕塑  玻璃雕像  手工陶瓷 汽車設計 等等  年輕設計師必須要明白幾點  你要如何在短短的一分鐘裡面  讓你未來的上司相信可以將一個案子交給你  你是否有足夠技能從構思執行到產品包裝等等可以完整的提供幫助 為公司獲利  幫其他設計師減少工作量  提供靈感與創意  而不是期待用服裝設計  說服一個家電設計公司相信你有解決問題  提供生產方案  明白產品流程細節的能力  當應徵者的作品沒有反映公司產品需求  會讓人覺得你沒有做事前功課  不注重細節  沒有誠意  急需工作因此騎驢找馬  找不到服裝設計師的工作做產品設計也行  對公司極不尊重  有誠意的年輕應徵者  有時會針對其公司某產品  另外做出其產品配件  提升產品美感實用性方案  具體及有效的證明自己的誠意與能力  作品集裡面的設計並不是每一個都必須與欲錄取公司產品有關聯性  有時候加入一些形式意象類藝術作品可以更快速表達設計師的風格與理念  但是  比須與實用性作品做出平衡  畢竟作品集適用來尋求工作機會的  而非依個人喜好出的寫真集  (等到你有四 五年以上的經驗  個人網站就可以隨心所欲了)

非常不可取的行為  請打手做自己的作業  拿團體作品稱說是自己的一枝獨秀 很常發生的情況是跟你一起做這個project 的人同時也申請了一樣的公司  我在Fuse 的時候  就常看到相同的作品出現在兩三個不同學生但同校的作品集裡  第一個問題為  你對這個 project 貢獻為何 到底是你的還是他的設計?如果非要秀出團體作品  一定要明確標明  有幾個人  你在這案子裡的貢獻是什麼  其他人扮演什麼角色  另外一個很惱人的現象為請打手  這種作品真的防不勝防  明明看了作品是十項全能的設計師  但一開始工作以後就漏洞百出  如果抱著先拿到工作再說的態度  在舊金山這小小的城市裡還真的無法如此投機取巧  當你的作品集跟本身實力不吻合時  你自己也已經身敗名裂了  舊金山當過實習的人  每個人的工作態度 才能 實力都是大家飯後閒聊的好題目  幾個不同公司設計師假日聚在一起  抱怨自己公司實習生是常有的事  不要怕沒人認識你  怕的是不好的名聲傳遍了不要說找實習  全職設計師的工作也是阻礙

一個好的作品集 可以替你爭取到面試的機會  當他們願意抽出時間  邀請你到公司面試  代表他們已經認定了你的能力  但是  能不能拿下工作  就必須靠個性與對話應答的態度了

Design thinking 設計思考

有幾次偶然的機會聽到這樣的問題  什麼是 設計思考 “Design thinking” 這個詞彙當我在學校書的時候大概瞭解過 一個設計思考流程 透過制定步驟來提供最適合的設計  通常適用於解決一個現有的問題 需要提供解答的工作  如攻略設計  市場研究 醫療用品  第三世界設計項目 等我們不瞭解市場的需求 設計思考流程是非常實用的  

 

但是往往聽見有人如此對我說  啊  我懂 你們就是用設計思考做設計對不對?  我說  是的在某一個層面上是非常實用的 但是工業設計並不是只限於用實體方案來解決一個問題的行業  很多時候  我們創造需要  就算問題並不存在  創造原本沒有的物質需求 或是透過說故事的概念  讓人與物品產生依賴 相信擁有可以過得更好  工業設計師們需要同理心  因為有產品有銷量的壓力  我們同時也是藝術家  透過產品表達自己的理念  老實說  做了四年多的設計師  從來沒使用過 設計思考來做任何一個案子  設計思考講求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理念  但是卻忽略了 以設計師為中心的產品個性  這樣說吧   假如 Karim Rashid, Philippe Starck, Naoto Fukasawa 這些名設計師 會因為市場調查說 百分之70的婆婆媽媽們喜歡花草的圖案  而把一個冰箱設計上放上幾隻蝴蝶幾朵牡丹花嗎?  如果這些做市場調查的人回來又說了  這些婆婆媽媽群喜歡大紅色的喜氣  所以他們把冰箱設計都做成了一系列的紅  如此這般  是不是也不需要找著名設計師了?  任何人都可以做工業設計了   當市場調查的人常常用數據來挾持設計師的創意時  我總是想問他們  為什麼不是人人都可以當設計師  他們找設計師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是為解決問題提供答案  提供一個可以方便使用的產品  一個因為數據調查做出來的四不像?  產品個性  是設計師們的價值  這點常常被忽略了  如果蘋果結合了每個員工所想要的細節  那蘋果生產的設計一定是又有西瓜又是榴槤的  品牌定位沒有了  一個公司價值也沒了  每當有人問我  我的設計理念是什麼  我的回答一定是 一個讓我滿意的設計  是我願意自掏腰包購買 渴望擁有的  為其他人設計 遠遠比不上為自己設計  那些感動我的  同樣可以感動他人  那些我認為美好的  同樣可以感染他人  所以  如果你是個男設計師還在為女性產品上放上花朵  鑲上碎鑽  再來個大粉紅色  自己都覺得噁心的同時  就停下來吧  好的設計是男人女人都欣賞的  比如說吧  Harry’s 刮鬍刀設計和周邊商品雖然我是用不到的了  但是他們簡單一致的設計是我欣賞的  雖然自己不用  不代表我不會選擇買來用來贈送男士友人 我想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吧  雖然是自己用不到的東西  但是都想買了藉由送給另一半的理由來擁有  

 

之前看到了一篇有趣的文章 

 

除了第一個圖解我不完全同意以外  其他的倒是滿貼切的  對我來說  有時候最好的設計  是接到一個案子的第一直覺的構想  那往往是最誠實的設計  厲害設計師們提供的十個設計裡面  往往只有一個兩個是最好的  其他的八個是讓客戶覺得錢沒有白花的  對於這篇文章所畫的圖  是老奸巨猾的或是對案子沒有熱情的資深設計師的寫照  我身邊有一些如此這般的資深設計師  他們的創意流程是這樣的  hmmm, let's try gradient?  texture? offset? layering? split? contrast? geometric shape? half and half? 這些百用不膩的花招一個一個都用上了  十個設計很容易就出來了  除了這些  情感的設計呢? 如何說這個故事呢?一個好的設計師怎麼能用設計思考來做設計呢?當設計師的藝術被格式化了  產品就只剩下沒有靈魂的外殼了  希望還充滿著幻想與創意的學生們  都還是能用心與直覺做創意  不管你的工作模式流程是什麼  沒有對與錯  只有能感動人的藝術與故事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我們是藝術家 用生活體驗讓每一個冷冰冰的物體變得有意義 而不是將零件裝進外殼的猴子

什麼樣的公司適合我?

什麼樣的公司適合我?

設計諮詢公司 :玲琅滿目的項目  適合於喜歡挑戰與變化  或還在摸索自己喜歡什麼的年輕設計師 舊金山的設計事務所通常集合了來自各國的人才  我非常建議剛畢業的學生  特別是不怕苦跟身體健康  可以熬夜  抗壓性高的年輕人嘗試  設計案子除了一般的電子產品外觀設計  幸運的話  還包括包裝 室內  建築外觀 產品陳列  展場  交通工具設計  舊金山一個小小的城市  幾乎每三個block 就有一個設計公司   工業設計 網頁介面設計  私人工作室等等  在設計諮詢公司另外一個好處就是各個設計事務所互動 人才流動頻繁  因此過展人際關係是非常迅速的  當然八卦流傳也是相同的速度  雖然可以常常透過同行朋友得到第一手資訊  同時搞砸了一次  也是人人皆知  常見到的和我自己常常做的就是面試設計師的時候  先大致看一下履歷  下一步就是傳封簡訊給認識的朋友  問一下面試者在之前公司的評價  就算是剛畢業的學生也一樣  法國來的就問一下同校畢業的法國同事稍稍打聽  是去是留的決定有百分之五十就是靠風評的了   在設計諮詢公司的四年裡  我認識了許多來自各國的朋友  因為有類似背景  雖然過的是大風大雨的日子  也是過的非常充實開心的  在事務所的設計師也相對年輕的多  平均年齡約為27歲左右  大家都是充滿的理想與抱負  競爭激烈  衝擊出來的創意更是可觀  

當然  雖然事務所可以提供的是多元化的項目  相同的階級制更是明顯  之前待過的事務所甚至做了張金字塔圖  看了真的是啼笑皆非   從上排到下  有公司大老闆  設計總監  創意指導 資深設計師  中初級設計師  又分了 level 1 - level 3  最後還有實習生  實習生還分了資深實習  跟初級實習  偶爾還有特別關係實習生   雖然在事務所大家尊敬的是一個設計師的創意與才能  但是公司政治鬥爭是可以拍個一百集 真人實鏡秀的  有時候對上司說話的技巧  為自己爭取機會的撇步  是不可缺少的技術  如何在眾人中脫穎而出  除了創意 繪圖 渲染功力  有時候還必須與高層建立好背景關係   如此為自己得到些說話的機會  各個部門之間的權力鬥爭更是午飯時間不可缺少的下飯菜   一個非常特別的景象  就是假日和同事吃飯旅遊  話題總是繞著設計轉  除了公司八卦  公司人員流動新聞  到其他事務所最新作品  對最近新產品的評價  大家的話題無非是繞著設計轉著   對於這個大家都熱愛  用生活生命去做的職業  日日夜夜的薰陶  能不成就一個八面玲瓏的設計師嗎? 

 

新創公司:做新創公司的內部設計師是舊金山一個逐漸炙手可熱的職位  不同於一個非常治制化的事務所  新創公司是一個搖搖擺擺正在學步的嬰兒   雖然在這樣的環境工作  設計師常常是連找工廠  找資源  到設計運送紙箱這種無聊的事都必須需要掌控  相對的自由多了  學到一個產品如何從一張紙變成成品  送到客戶手上  這種非常細節的過程  並不是所有設計師都有機會參與學到的知識  了解工廠如何運作  一個包裝bon cost 應該為多少才能得到相對大的利潤  這都是當一個成熟的設計師遲早需要學習的技能  當你有了這方面的知識  更加有利快速的不只讓同行接受自己的作品  更讓那些只看得懂數字加上$這個人見人愛的標誌的大老闆 投資者  更能理解到一個好的設計的力量  許多時候充滿情感的設計只能局限於能心靈相通的人  但對絕大多數付錢的人  更在乎的為如何讓一個設計  不只傳達了理想更符合現實的需求  很多新創公司  因為還未制度化  給設計師的自由是相對多的  不同於在事務所的 “你應該這麼做”  新創公司的 “以你的專業  你說我們該怎麼做?”  品牌的經營與定位  更是一個非常可貴的機會  有些設計事務所會面對的問題 如交出了設計  怎麼出來的產品只剩下顏色一樣?作為企業內部設計師更是掌握了自主權  當然如何選出有前景的  明白設計對市場的重要性的新創公司是決定你是生是死的的重要一環  中國人說的一句話寧為雞口,不為牛後 如何在眾多隻雞裡找到那隻有前途的雞   就是在面試的時候必須要做多方面評估與一部分的 賭了的決心  賭對了 公司若被更大企業買了下來  或自行成長茁壯  設計師們也雞犬升天  錯了  公司倒了也是常有的事  另外公司出的產品 雖然不像事務所那樣多采多姿  新創公司的設計師們可以大大方方地說這個案子是從小細節到大局都是我負責的  是我的設計  而事務所出來的同樣一個作品  常常在五六個設計師的作品集裡看得到  應為大家都參與了  是大家的設計  對於一個產品的歸屬感  成就感  是遠大於事務所的

 

著名企業 : 著名企業不用我說是大家都知道的  錢是賺的多   許多在著名企業上班兩三年的設計師  房子買了  車子買了 生活是衣食無缺的  這是一個非常吸引剛畢業的學生理由  有是許多成家立業了  生活上尋求安穩的成熟設計師選擇 到知名企業上班  生活的保障的確十分吸引人  如果你是對小細節對於完美非常講究的  可以花一年兩年三年 設計一個電源插座 設計一個鍵盤  這種錢多專精的工作倒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出路   許多知名企業  會投資在概念設計 對於那些喜歡天馬行空的  對於未來生活走向  最新科技特別感興趣的也是一個可以發揮所長的地方  雖然可能一輩子也無法出一個產品  但是是一個多多少少可以影響企業未來的重要職位  給其他內部設計師一個靈感來源的角色  而許多著名企業之為何能站得穩  是因為他們願意投資在未來道路上的鋪陳 我建議有抱負的設計師如果希望到著名企業工作  最好到總部  就算是出國也好  企業總部對於決策影響起的作用較大  負責的案子也較為重要   當然你也要有面對一個設計從下傳到上這之間被千改萬的度量  而對於傳統亞洲家庭裡長大的孩子  在著名企業裡上班面子也有了  父母親戚也不會問一些像  “你到底在做什麼”的問題了 

 

不管到什麼樣的公司  設計師的成就感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  依照每個人的強項 個性 和個人生涯階段的需求 去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模式吧